百书楼 > 我要跳得更高 > 第三十九章 超敏捷训练法

第三十九章 超敏捷训练法


  站在起跑点上,王小石深吸了一口气,而后沿着规划好的助跑路径向着跳高架奔去。

  前面的横杆高度固定在一米九的位置,这是他原先屡次挑战失败的高度。

  1-2-3-4-5-6-7-8-9,10!

  王小石数着节拍跑到起跳点,身体后倾微微向下一蹲,随即高高跃起,一个漂亮的背越式越过了横杆。

  “好!”

  “牛逼!”

  “太厉害了!”

  “石头飞人!”

  随着他顺利越过横杆,周围一圈同学的掌声欢呼声响起,王小石挥舞着胜利的“V”字手势从海绵垫上跳了下来。

  如今除了基础训练,每天全程跳高练习也是必备科目。

  为了适应现在的身体条件,他将自己前世熟悉的八步助跑改为了十步。

  改过之后助跑起跳阶段果然更加丝滑顺畅。

  而经过一段时间苦练基本功,他的各项技术磨合得非常快,弹跳实力得以进一步发挥,现在一米九的高度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刚才他跳过时感觉还游刃有余。

  但在挑战更高高度时,他就很难控制好身体姿态,失败率就大大增加。

  这种我明明有实力但却未能很好发挥的状态让他有些焦躁。

  但对陈教练来说,这样的成绩已经足够耀眼了,毕竟国家一级跳高运动员的标准都不过是两米。

  至于二级运动员一米八三的标准早就没被他放在眼里了。

  而他还是一个未满十四岁的少年,等到他年龄不断增长,只要体重不大幅增加,即便不再训练都可以躺平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这就是别人羡慕不来的天赋。

  如果辅以科学训练,增强核心力量提高柔韧性、协调性,那以后跳过两米三甚至两米四都很有可能。

  总之一句话,这个娃以后必成大器,但现在却到了瓶颈期,短时间内是很难再大幅度提高成绩了。

  王小石当然知道以现在的训练理念来看他说得没错。

  但如果他采用后世一项新研发的训练手段那就说不定了。

  那就是前不久他不小心说漏嘴的“超敏捷训练法”。

  所谓“超敏捷训练法”其实就是将运动员的柔韧性、敏捷性、平衡能力、开发到极致。

  以此让运动员获得更好的运动态势感知能力,从而更精准的把控自己的跑动、起跳、过杆等技术环节。

  后世经高性能电脑、高速摄像机以及遍布运动员全身的超微芯片再辅以动态捕捉软件系统研究发现。

  跳高运动员在助跑阶段,尤其是进入弧线跑阶段,一部分水平速度的损失来自于他们下意识的控制身体平衡。

  如果能增强他们的平衡能力就能降低速度损失,从而为起跳提供更多向上动能。

  另外,背越式跳高由于其技术特点,当运动员腾空后背对横杆,因为调整身体姿态的原因,又要损失一部分向上动能。

  而且由于运动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等于横着身子越过横杆,相比于跨越式过杆。

  身体重心必须更多的高过横杆才能保证成功过杆。

  就比如,跨越式过杆,身体重心和横杆之间间距小于一厘米也足以保证顺利跳过。

  但背越式的话,身体重心在越过横杆时,两者之间的间距最少要在三厘米以上,否则根本无法越过横杆。

  但在实际操作中,低于五厘米就已经不能保证这次跳跃能顺利完成了。

  这就涉及到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的把控能力了。

  跳高运动从实质上来讲,其实就是一项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向上动能的比赛,比的就是谁能最大效率的做到这一点。

  光有弹跳力没有技术,能跳过两米的搞不好一米八都跳不过。

  当然,没有良好的弹跳力光有技术也只能“望杆兴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就是对身体“重心”的把控。

  这个“重心”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讲的身体重心。

  是指身体运动的中心,换句话说叫做动作开始的源点。

  所有的运动不管是跑、跳、走、推、拉等动作,都有一个用力及支撑的发源地。

  而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重心其实一直是在不断变化当中的。

  就比如跳高运动员在越过横杆的过程中,先是头、颈、肩、脊柱,而后是腰、臀、膝等一一过杆。

  在这个过程当中,身体的发力点是不断变化当中的,身体重心也在不断发生位移。

  一般跳高运动员的身高至少都在一米八以上,想想看,这么大个身子要从头到脚越过横杆

  谁能如此精确的将身体重心正好操控在一个安全的范围内?

  而身体重心的操控一个不小心可不就把横杆扫掉了么?

  一般的应对方式当然是不停地训练,比如大量的倒肩、着垫、全程跳高练习等等。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进一步提高运动员对身体重心的操控能力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先前我们讲的,提高运动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敏捷性。

  实践证明,拥有这些出色的身体素质,运动员就像是多了套雷达传感器。

  能更清晰地感知自己尤其是在复杂运动状态下的身体重心变化情况。

  如此一来,那他冲击自己的极限高度时就能更有效的把控重心。

  不但可以获得更高的起跳高度,更能有效的提高过杆成功率。

  想想看,两个水平一样的选手,一个跳了三次才成功,而你跳了两次就成功,金牌给谁?这不明摆着么?

  再想想看,两人弹跳力身高都一样,一个战战兢兢跳过横杆,事后一看。

  我擦!身体重心高过横杆足有六厘米,浪费啊!但这已是他目前水平的极限了。

  这时,轮到你了,你轻巧地一跳,腰背良好的柔韧性让你能险险擦着横杆过去。

  再一看,不多不少比他高一厘米,不好意思,多谢承让!技术上的优势让你获得了对他的领先。

  而你俩之间的差距就是那一丝敏捷性的差异,而就是这一丝差异造就的就是两个不同的结果。

  现在主流的跳高训练不是不练这方面的内容,但和后世将运动员像培养杂技选手的做法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那会王小石虽然不是练得很出色的那批,但劈个一字马来个后空翻,再到平衡木上翻个跟斗小意思啦!

  也正是这项训练让他在经历了长时间伤病休养后还能迅速恢复实力,从而有信心去征战高水平赛事。

  至于现在,自己才不到十四岁,身体本身的可塑性远远强过了前世训练这项技能时的二十多岁。

  他有信心,这一世他一定能将自己练得跟杂技运动员一样,不管是将身子折叠起来钻小木桶,还是高空走钢丝乃至前空翻后空翻。

  都不会比一般的专业演员差,甚至于不当跳高运动员了也能去马戏团玩上两手。

  此前在和陈教练一起训练时,他也经常压压腿、压压腰,做一些柔韧性伸展动作。

  但要做更多的动作的话,一来陈教练不允许,毕竟这些项目并不是目前的主流训练手段。

  而且距离比赛只有一个月了,他不想节外生枝打乱正常的训练节奏。

  二来,这里面的有些训练项目还是有些危险性的,比如后空翻、平衡木等。

  万一因此受伤那就得不偿失,而且,现在学校里的硬件设施也不允许做这些训练项目。

  那么,去白石健身站报个短期培训班,先打点基础貌似是个可行的方案。

  白石健身站里有个少年武术班,以前自己去白石公园玩的时候,经常看到一群小孩子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翻筋斗、空翻、高抬腿等动作。

  他相信,有过前世基础的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足够他将所需要的技能学会。

  到时候跳高成绩再提高个三四厘米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于是,晚自习回家后,他立马找上了老爸

  老爸,最近太极拳打得怎么样?关节都还好么?现在没那么痛了吧?”

  “还行,反正早晚各一场,现在看来这个确实有效果,关节好多了。”

  自从王建军在儿子的劝告下,适当撸铁多打太极后,他现在渐渐迷上了这种“慢吞吞,老头老太的玩意”。

  (这是他的原话)

  每天在外干完活回来都要打上几遍,一天不打还觉得难受。

  “你还别说,这老头老太的玩意现在我都打上瘾了,一天不练个几遍还不舒坦,比起撸铁别有一番滋味。”

  “那就好,老爸,明天上午我也去报个少年武术班吧!看看有没有一个月的短期培训班。”

  “你现在又要读书又要训练,哪来的时间去练这个?”

  “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

  “那好,我跟你妈商量一下,明天不用上课?”

  “明天星期天耶?八点去,九点半回,十点还要训练。”

  “哦?那好吧,我也要赶在九点半之前回,还有别的事。”

  哎!王小石心里叹了口气,老爸一天到晚在外干活挣钱,已经完全没了周六周日的概念。

  看来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快速成名,这样就能给家里带来一点收入,也能让他不再那么辛苦。

  就在这时,老爸又开口了:“小石,有空也跟老爸练练太极吧!我们那最近新来了一个老师傅,太极打得可好了。”

  “怎么说呢?别看他也是打得慢吞吞的,但那拳架子一看就像是有真功夫的,非常厉害。”

  “哦,那好,明天陪你一起去看看。”

  王小石漫不经心地回到,却不想正是老爸他嘴里说的这个老师傅狠狠地拿捏了他一把,还让他有苦难言。


  (https://www.baishulou8.net/xs/1283140/110234317.html)


1秒记住百书楼:www.baishulou8.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aishulou8.net